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经典语录 >

7首最值得冬日读的诗词,治愈你整个冬天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4 10:02:38    

立冬,在 11 月 7 日这一日,带着古老而沉静的韵味,翩翩然降临人间。

仿佛是季节的使者,轻挥衣袖,便为世界带来了一场盛大的换季仪式。

立冬之始,天地像是一幅色彩逐渐沉淀的画卷。

风,不再是轻柔的抚摸,而是带着丝丝寒意,开始在大街小巷穿梭。

雨,不再是温润的润泽,而是携着点点冰寒,开始于天地之间飘洒,打湿了瓦楞,敲打着门窗,弹奏出属于冬日的清冷音符;

云,不再是轻盈的飘荡,而是裹着层层凝重,开始在苍穹之顶聚集,它们像是严阵以待的士兵,随时准备撒下漫天的霜雪,宣告冬的主权;

阳光,不再是炽热的拥抱,而是含着缕缕温情,开始在稀薄的空气中努力地释放暖意,如同一位迟暮的老人,用仅存的余温给世间一丝慰藉,却终究难以阻挡冬日渐浓的寒冷。


立冬的城市,也悄然有了变化。街头巷尾的人们,纷纷裹上了厚实的棉衣,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凝结成白色的雾霭。

街道两旁的树木,被园林工人细心地包裹上了防寒的布条,像是穿上了过冬的棉衣。而城市的夜晚,来得更早也更寂静,灯光透过窗户洒在路面上,温馨的光晕里,是家的温暖在抵御着冬日的寒冷。


立冬,是秋与冬的交接,是大自然生命轮回中的一次蛰伏。它让万物休养生息,让世界在寂静中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春的蓬勃。



01

《赠刘景文》

——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生于将门之后,命运却对他多有捉弄。父亲刘平在沙场壮烈殉国,可这样的忠勇并未为他铺就平坦仕途,反而似有阴霾笼罩。他在岁月中蹉跎,年近花甲却仍官职低微,仅为两江兵马都监,如那寒冬中孤独的旅人。


苏轼眼中的他,是位慷慨奇士,虽遭遇坎坷,却有着非凡的气质。就像《赠刘景文》中所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的一生恰似那残荷与败菊,历经风雨与霜寒的侵袭,繁华已逝,青春不再。然而,他又有着傲霜之枝般的坚韧,在困境中不屈。即便命运如凛冽寒风,吹走了他生命中的诸多美好,可他依然坚守自我,未曾放弃。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以诗为喻,告诉刘景文,人生的秋冬之季亦有美好。刘景文虽已暮年,却如这橙黄橘绿的时节,有着成熟的韵味与独特的价值。他的一生,是一部在磨难中坚守希望的传奇,如诗中意境,在萧瑟中蕴含着温暖,在坎坷里彰显着力量,时刻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找寻自身的光芒。



02

《立冬日作》

——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陆游,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壮志与遗憾、豪情与忧思,而《立冬日作》正似这画卷中一抹萧索而坚毅的色彩。


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山河破碎的动荡年代,爱国主义情怀自幼便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他一生渴望收复中原,早年科举不顺,但这并未阻碍他对理想的追求。他投身军旅,纵马驰骋于抗金前线,一心要为国家洗刷耻辱,然而南宋朝廷的软弱与求和政策,却如寒霜般一次次打击着他的报国热情。


《立冬日作》里,“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恰似他那困窘的现实生活写照。或许他的居所简陋狭小,就像他在仕途与理想之路上所遭受的束缚,处处受限。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如同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所描绘的那样,即便生活贫苦,每一点炭火、每一丝绵絮都来之不易,他也依然坚韧地过着日子。


在这立冬之时,寒意在周身蔓延,可陆游的心中却有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尽管岁月如流,年华渐老,生命如那立冬的景象一般渐渐走入萧瑟,但他依然有着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的乐观豁达。他以颜回自比,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和人生信念,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能在其中找到令自己欣然之处,他那不屈的灵魂在历史的寒冬中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03

《立冬夜舟中作》

—— 宋・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这位南宋的杰出诗人,他的一生宛如一部精彩的传奇,而《立冬夜舟中作》则是这部传奇中一段静谧而深邃的插曲。

范成大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聪慧好学,心怀报国之志。在其仕途生涯中,他辗转各地任职,见识了民间的疾苦与世间的万象。他积极参与政治,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百姓谋福祉。在出使金国的艰难使命中,他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民族气节,不辱使命,捍卫了南宋的尊严。

在《立冬夜舟中作》中,“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仿佛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喟叹。岁月如流,他在奔波中逐渐老去,就像立冬的寒意在雨水的加持下愈发浓重。

然而,即便年华逝去,他眼中的世界依然有着独特的色彩。“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那山头的樵火和水底的渔灯,如同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点点温暖与希望。

在岁月的长河里,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就像在立冬之夜行舟于江上,虽有寒浪千叠、沙痕隐没的萧索,但他依然能从那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中汲取力量。

他的一生,在政治的波澜与生活的起伏中,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的热爱,如同这立冬夜舟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有对生活之美的捕捉,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伟大灵魂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动剪影。



04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钱时,一生醉心于学术与思想的探索,其人生经历犹如一幅淡雅而又韵味悠长的画卷,而《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恰似画卷中那一抹最动人心弦的色彩。


钱时生于南宋,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学与智慧,对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钻研。他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以弘扬道德与文化为己任,就像那在立冬前的寒秋中依然挺立的菊花一样,有着自己的坚守。


在那个时代,南宋局势复杂,社会风雨如晦。钱时的一生或许也经历过诸多波折,如同 “昨夜清霜冷絮裯” 般的磨难时刻。但他并未在这些困难面前低头,而是如那在清霜中依然傲立的人,在精神世界里持续深耕。他看到 “纷纷红叶满阶头”,这世间的变化、人事的更迭,如同红叶从枝头飘落,象征着繁华的消逝。岁月如西风,无情地扫过 “园林”,改变着周围的一切,很多曾经的美好与信念似乎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褪色。


然而,钱时有着自己的 “黄花”,那是他的学术追求和道德理想。他就像诗中那不负秋的黄花一样,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界的寒冷与艰难所动摇。他以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在南宋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用一生诠释了如菊般的高洁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05

《立冬》

——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却又在仕途上历经坎坷。他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最终被赐金放还,此后又长期漂泊游历。他的性格豪放不羁、洒脱豁达,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在《立冬》这首诗中,“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在立冬寒夜中,以酒为伴、以诗为趣的诗人形象。

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仕途的不顺让他更加寄情于山水与美酒之间。立冬的寒冷夜晚,他的笔因寒冷而似乎变得迟钝,懒得写诗,但却能在温酒赏景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慰藉。

这看似慵懒的状态,实则是他历经人生起伏后,对世俗纷扰的一种超脱,也是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情怀的体现。就像他在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依然能以豪迈的姿态吟诗作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冬日里,笔墨冻结,诗人懒得写新诗,便在寒炉上温起美酒。微醉中看着月光下的墨花,恍惚间仿佛看到了雪落满村的景象。诗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寒炉美酒营造出的温暖氛围,让人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惬意与舒适,也体现了诗人的洒脱与自在。


06

《山中雪后》

——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燮,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 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坎坷而又传奇,其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作风格,《山中雪后》便是这样一首体现他心境的佳作。


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屡不得意,曾流浪街头卖画,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这样的经历让他对社会的冷暖、人生的艰难有着深刻的体会,也铸就了他坚韧、清高的性格。后来,他虽考中乾隆元年的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担任知县,且政绩显著,但因违忤上官而被罢官。罢官后的他,归里后往还于扬州兴化间,以卖画为生。


在《山中雪后》中,“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描绘了雪后清晨,诗人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皑皑白雪,雪后初晴,日光透过淡淡的云层却依旧寒冷的景象。这仿佛是郑板桥人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如这雪后的世界,虽有片刻的宁静与澄澈,但始终透着丝丝寒意。他曾努力奋斗,试图在官场有所作为,却最终被罢官,就像这雪后的寒冷,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凄凉。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屋檐的积雪未化,梅花也被冰雪凝冻,然而梅花所展现出的清孤却并非寻常。郑板桥以梅花自比,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姿态,正如他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品格和信念。他虽历经苦难,但始终保持着清高坚韧的性格,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世俗的压力。


这首诗看似在写山中雪后的景色,实则是郑板桥见景生情,对自己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的深深感叹。他借雪后的寒冷与梅花的清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和追求,也让后人看到了一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文人形象。



07

《早冬》

——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白居易生于中唐时期,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济世之志。他的一生,在政治与文学的舞台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关心民间疾苦,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以笔为剑,抨击社会的不公,为百姓发声,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谪之时,都未忘却自己的初心。


在《早冬》中,“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恰似他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映照。尽管他经历了仕途的起起落落,如同季节的变换,但他总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他眼中的早冬江南,有着不逊于春天的魅力。


霜轻而未让萋萋芳草夭折,暖阳能将漠漠沙地晒干,这是多么充满生机的画面!就像他在人生困境中,依然能看到希望的曙光,能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汲取温暖与力量。


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和人生境遇里,保持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如同这早冬之景,虽处寒时,却似春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在艰难世事中发现美好的非凡能力,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心怀暖阳、眼中有光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