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酿酒在白酒圈子里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归哪个香型管,也没个统一标准,全凭各家自己鼓捣——张三家蒸粮食用老陶缸,李四家发酵爱垫松木枝,十里八乡能喝出八个味儿。

不过这几年自酿酒的名声可有点两极分化。眼下超市货架上好酒成堆,为啥还有人惦记这口?这事儿得从头唠。
一、自酿酒有啥问题?
早年间酿酒可是门正经手艺。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市面上酒水种类少得可怜,农村更是没啥挑头。好酒的老爷们儿一跺脚:咱自己酿!那时候谁家灶房飘酒香,街坊都得夸句“会过日子”。大伙觉得自家酿的粮食实在、火候地道,抿一口能从喉咙暖到胃里。

后来白酒市场火起来了,什么勾调技术、液态法酿酒花样百出。结果鱼龙混杂,连老酒鬼都分不清哪些是正经粮造酒,哪些又是粗制滥造酒。特别是九十年代闹过几回假酒案,吓得不少人又回头找自酿酒——毕竟亲眼看着粮食下缸,喝着踏实。
可最近十来年这行情又拐了弯。现在提起自酿酒,年轻人第一反应都是“三无产品”。其实这事儿得怪那些不良作坊,自从白酒生产许可收紧后,不少小厂子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古法自酿”的旗号,把自家卫生不达标、甲醇超标的问题酒,愣是包装成“传统工艺”。二十块钱的成本卖二百,可不就越来越多人往这浑水里钻。
二、“自酿酒”真的就不能喝了吗?
很多人喜欢选择自酿酒,主要是因为它价格便宜,并且是用纯粮食酿造的,不像那些品牌酒有较高的品牌溢价,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加实惠。但这是否意味着自酿酒就完全不适合饮用呢?

其实也不尽然,但建议适量饮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白酒的生产过程来分析。
首先面临的是质量控制问题。虽然自酿酒不一定都有安全隐患,而且通过精心挑选原料和工艺也能做到纯粮固态发酵。但是,“好喝”并不等于“健康”,酒的质量好坏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测数据来评判。自酿酒在质量控制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人工操作差异较大,可能无法每次都达到安全的高标准,所以适量饮用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其次,酿酒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就像茅台酒很难在贵州仁怀以外的地方复制一样,以国康1935为例,作为典型的酱香型白酒,它的酒厂也位于贵州仁怀,这是我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酿造产区。这里的气候、水源、土壤以及微生物群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为什么贵州产的酱香型白酒被认为是最正宗的原因之一。
再者,酿酒的技术要求极高,酿酒师傅的手艺直接决定了酒的品质。国康酒厂聘请了行业内的酿造大师范应华先生来监督这款酒的酿造,并采用了传统的“12987”大曲坤沙酱香型工艺,从源头上保障了酒质。

另外,好酒需要经过“陈酿”。
我们常说陈酿美酒,这说明了陈放对于酒风味形成的重要性。即使是技艺再高超的酿酒师,在他们手下新酿出的酒也会有一些杂味,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这些杂味才会挥发掉,酒体也会变得更加稳定,各种微量成分得以充分反应,从而使得酒香更加浓郁醇厚。

对于像国康这样的酱香型酒来说,陈放尤为重要。该酒采用大曲固态发酵工艺酿造,刚酿出的酒虽然香气扑鼻但不够醇和。经过5年的陶坛陈放后,酒体逐渐成熟,此时的香气才真正达到了最佳状态。开瓶时香气四溢,入口顺滑绵柔,老酒的独特韵味尽显无遗,口中既有浓郁的酱香,又有纯正的粮香与曲香,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反观自酿酒,它们的储存条件往往达不到标准,甚至有些为了追求利润,直接使用香精来模仿老酒的味道,而不愿意花时间去陈酿。对他们而言,节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生产更多的酒以获取更多利润。

综上所述,自酿酒还是少喝为好,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纯粮酒,才是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