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功构建青春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对话空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4:41:00    

《浴血荣光》海报。资料图片

《鲲鹏击浪》海报。资料图片

《问苍茫》剧照。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创新融合特征。在坚守历史真实、厘清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创作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历史洪流中的青年个体,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多视角的群像塑造、年轻化的传播语态,成功构建了青春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对话空间,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生产传播探索出新路径。

“青春”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进程,为青春化表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素材和独特的精神底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那个时代既是怀抱理想、在现实困境中探索前行的热血青年,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传播者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勇敢担当者。无论是中共一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还是遵义会议、古田会议,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青年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信仰抉择。这种由青春热血与坚定信仰交织而成的历史特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叙事张力。

《问苍茫》讲述参加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之问、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鲲鹏击浪》则通过北上寻求真理、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领导湖南驱张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事件,表现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在纷繁杂乱的众多主义中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感人故事。这两部作品既聚焦毛泽东信仰确立时的心灵震颤,又展现面临情感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既记录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又捕捉理想淬炼的细微瞬间。很多网友表示,看这两部剧有一种和毛泽东一起成长的感觉。和青年的他并肩而战,走他走过的路,体验他当时面临的辛苦。

当然,“青春”不仅是一个年龄阶段的标识,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从近年来的创作实践看,青春化表达已超越单纯的人物年龄特征,实现了创作观念、美学风格和叙事语言的整体革新。以《鲲鹏击浪》《问苍茫》《浴血荣光》等电视剧和《古田军号》《血战湘江》等电影为代表的优秀作品,无不刻画了革命者挥斥方遒的豪情、百折不挠的韧劲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青春的热血激情与信仰的坚定力量在革命历史叙事中相互激荡,熔铸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构成了颇具感染力的情感共鸣基础。在这种创作范式下,“青春”已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叙事逻辑和精神气质,成为连接当代观众与革命历史最自然的情感纽带。

实现了历史叙事的转变

与青春化表达在内容层面的创新相呼应,革命历史题材在叙事结构上也实现了重要突破。近年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多线并进、群像推进、时空交织的结构创新,正在成为新一代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共识选择。但这类叙事结构并非对人物与事件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事件的交错化”与“情绪的集中化”的艺术处理,在保持历史纵深的同时强化了情感的真实性,使革命叙事既具有史诗品格,又充满情感温度。

《浴血荣光》以南昌起义至遵义会议为历史背景,塑造了近200位历史人物,其中青年革命者占据主体地位。这种创作方法赋予青春化表达罕见的历史纵深感。比如,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和丈夫陈芬投身革命,先后牺牲;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为掩护朱德突围被捕,英勇就义;夏明翰和他的弟弟夏明震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多岁;裁缝林育才一家四子有家、有国、有田、有书,个个战斗在第一线。这些个体命运的铺展,使宏大革命进程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青春生命轨迹,实现了叙事复杂性与情感真实性的统一。

与此类似,《血战湘江》在以宏阔视角展现战役全景,深刻还原湘江战役的战略困境与历史意义同时,透过青年战士之间的生死相托等动人细节,展现了信仰照耀下的人性光辉与生命尊严;《古田军号》以独特的双线叙事重构古田会议这一历史转折点,一方面聚焦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交锋与精神淬炼,另一方面通过号手、裁缝等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形成富有张力的互文关系,深刻探寻革命信仰生成与传承的精神源头。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革命历史题材的青春化表达已经实现了历史叙事范式的根本转变。当宏大的革命进程真正融入青年个体的命运轨迹,当史诗性的历史书写与细腻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历史叙事便突破了教科书式的结论呈现,转变为由无数鲜活生命用他们的信仰抉择和情感体验共同谱写的动态篇章。这种创作转向不仅极大地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维度和艺术容量,更通过青年群像的命运交织与情感碰撞,在坚守历史真实的同时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温度。

塑造出“可感、可信、可敬”的审美形象

青春化表达为革命历史题材开辟了“可感、可信、可敬”的审美空间。这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拓展了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传播可能。在当前高速流动的信息环境中,媒介生态呈现出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圈层分化等显著特征。传统革命历史题材那种线性、宏观的讲述方式,可能因为缺乏个体化的情感锚点和沉浸式的叙事体验而难以触发网友的情感共鸣点,从而无法突破固有的受众圈层。相比之下,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采用的聚焦个人成长与信仰选择的微观叙事,通过构建具体可感的人物弧光和细腻真实的情感脉络,天然具备了更强的情感穿透力。因为它满足了年轻观众对“真实故事”的审美需求,并因其情感共通性而容易被当代年轻人自发接受和二次传播。这种叙事转向,本质上是对数字媒体时代受众接受心理的精准把握和创造性回应。

与此同时,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也在积极探索多样传播路径,与当代媒介生态实现深度耦合。越来越多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播出即完成”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主动嵌入社交平台、短视频社区与教育场域,构建“内容—互动—再生产”的循环传播生态。《浴血荣光》推出“跟着浴血荣光学党史”微博话题,不仅在剧外强化了观众对历史细节的记忆,还让“看剧即学史”的理念落到实处,增强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思想传播力;《觉醒年代》依托B站、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内容二创,让剧中人物形象通过表情包、混剪视频等形式,在多平台形成了持续的话题热度与情感连接;《问苍茫》在B站发起“问苍茫在线寻找真同志”的征稿活动,同时在微博设置剧评活动,构建从内容消费到观点表达的完整闭环,使剧集影响力持续发酵。

从这个角度看,青春化表达不是对严肃主题的弱化,而是对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生活化转译;不是对历史史实的肤浅处理,而是对精神力量的当代表达。当革命不再只是应该被记住的历史,而成为能够被感知、被理解、被传承的信仰,当青春不再只是讲述对象,而是参与表达、传播的主体,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才能真正完成从内容生产到精神共鸣的跃迁,成为凝聚时代价值与情感认同的重要力量。

(作者:董涛,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