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搭不抢戏的瓠瓜夜开花,顶着头灯的育种家,忙着耕耘你的春夏餐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0: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晚7点,浙江省农科院的瓠瓜育种大棚里仍亮着暖黄色的灯光。

瓠瓜试验田 记者 施雯 摄

育种专家吴晓花戴着头灯,光束在墨绿的叶间游走,她正追逐着瓠瓜花绽放的瞬间。

这些藏在叶片深处的白色花朵,要等到月上梢头才会悄然展开,而这正是这位“夜行者”最忙碌的时刻。

夜间绽放的瓜菜密码

在蔬菜王国里,瓠瓜是独特的夜精灵。当丝瓜、茄子在晨光中舒展花瓣时,瓠瓜却偏爱在夜幕中登场。

瓠瓜人工授粉演示 记者 施雯 摄

“侧蔓上的花苞,白天还紧紧裹着,夜里就突然打开了,我们在大棚蹲点发现,大部分瓠瓜下午5点以后才绽放,最晚的要到夜里9点。”吴晓花的指尖掠过一朵刚绽放的雌花:“和丝瓜主蔓结瓜不同,瓠瓜的宝贝都藏在侧枝里,得靠人工授粉才能结出好瓜。”

光线下,她熟练地将雄花花粉轻点在雌花柱头,动作轻得像给夜花戴上戒指。这样的“夜约会”要持续整个初夏,因为每一颗种子都承载着育种的希望。

更受年轻人喜爱的短棒瓠瓜 记者 施雯 摄

今年她重点关注的短棒型材料尤其娇贵,最短的一株瓜身仅有15厘米,翠绿的瓜皮泛着蜡质光泽,好似迷你版的翡翠棒槌,“年轻人喜欢精致小菜,这种袖珍型瓠瓜未来会成为餐桌新宠。”

从大棚到菜摊的热度

此刻,距离大棚百公里外的杭州农贸市场里,瓠瓜正迎来上市高峰。

带着晨露的瓠瓜堆成翠绿的小山,摊贩的叫卖声里带着骄傲:“本地蒲瓜刚到!四块钱一斤,烧肉鲜得掉眉毛!”这些中短棒型的新品仍是市场主力,却不知大棚里正孕育着它们的“短腿小王子”。

球型和棒型瓠瓜 记者 施雯 摄

比起市场上的瓠瓜,农科院的试验大棚里瓜菜造型各异,嘉兴喜欢长棒型的瓠瓜,绍兴喜欢葫芦型瓠瓜,温州喜欢球型瓠瓜。单单瓠瓜的审美,在浙江省就有好多不一样。

吴晓花分享了一个冷知识,瓠瓜是少见的一种夜间开花的蔬菜,“大部分蔬菜都是早上开花的,比如丝瓜,丝瓜是主蔓结瓜的,而夜间开花的瓠瓜则是侧蔓结瓜的。”

葫芦型瓠瓜 记者 施雯 摄

“南方人习惯称呼瓠瓜为葫芦,不少北方人误认为这种瓜菜就是西葫芦,他们从小就没见过这种菜。”吴晓花边记录花粉活力边笑。

这种江南水乡的传统蔬菜,确实带着几分神秘感——圆筒状的瓜身去皮后白嫩,清炒时脆嫩爽口,炖煮又能吸饱荤鲜里的滋味。

比起同期上市的丝瓜,瓠瓜更显包容:与五花肉同炖时,油脂被海绵状的果肉温柔吸附;和虾仁、蛤蜊共煮,又能守住海鲜的鲜甜本味,难怪老杭州人说它“百搭不抢戏”。

让短棒瓜捧上年轻人的餐桌

大棚里的授粉工作接近尾声,吴晓花指尖还沾着星星点点的花粉。

专家身后的试验田里,不同世代的瓠瓜材料高低错落:这些是抗病亲本,矮壮的是耐储新品,还有几株被红绳标记的“重点培养对象”,正孕育着有望突破地域限制的希望。

瓠瓜育种家吴晓花 记者 施雯 摄

“我们的瓠瓜一般是30-40厘米长的,现在已经逐渐往20-30厘米长的方向去选育,特别短棒的瓠瓜在华南地区的反响是最好的,年轻人也会更喜欢这样轻量化的品种。”吴晓花说。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年轻人的厨房里飘出瓠瓜炖排骨的香气,当更多人在火锅里涮起脆嫩的短棒瓠瓜片,这些在夜灯下诞生的种子,将带着江南的湿润与科研的温度,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待放的夜开花 记者 施雯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