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启动环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等5位青年人才讲述了自己的“北京故事”,向全球人才发出“聚北京·创未来”邀约。
论坛上还发布了北京市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13条措施和“‘职’引未来·北京offer”,支持青年人才在京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顺心发展。

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主办方供图
王仲远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
北京是一座引领未来、创造未来的城市
2003年,王仲远来到北京求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系,从人大毕业后,他加入了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与许多顶尖的科学家一同工作、研究,也发表了不少的学术论文。在北京学习、生活的日子里,王仲远深刻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北京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公平的发展机会,只要有能力、有热情、有梦想,在北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转眼之间,王仲远在北京工作生活二十余年,这里已经成为他的新故乡。虽然在这期间,王仲远也曾到海外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最终又选择回到了北京,成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这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23年,王仲远在北京一所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人工智能课,展示了大模型技术在语文、英语、数学、音乐、美术上的各种神奇能力。有一位小女孩非常认真地问他:“叔叔,如果AI什么都能做了,那我们将来做什么呢?”这个让王仲远思考了很久。最终王仲远决定回归初心,继续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
王仲远说,北京是一座引领未来、创造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主办方供图
焦腾
明势资本合伙人焦腾:
北京本身就是最大的“造风之城”
明势资本合伙人焦腾是一名科技投资人,“北京在过去的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电动化四次技术浪潮中,每一次都引领了时代的发展”。他说,在北京作为一名投资人是很幸福的,因为每天都可以见到无数年轻人带着各种梦想,希望改变世界。“这儿有全球最集中的人才资源,这里以全球最快的速度每天诞生超过300家科技创业公司,甚至每次回到清华和中关村,可以只用一杯咖啡的时间,集齐全球最顶级的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和商业的每一块拼图。”
“古老城墙镌刻着文明,中关村代码书写着未来,北京通过‘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链融合,更加务实地定义着下一个时代的商业法则。创业者不必追逐风口,因为北京本身就是最大的‘造风之城’。”焦腾说。

明势资本合伙人焦腾。主办方供图
瑞秋
CGTN美籍主持人兼编辑瑞秋:
北京让创造力、进取心和热忱绽放异彩
CGTN美籍主持人兼编辑瑞秋·琳恩·韦斯自2015年起旅居中国,2018年定居北京后创建了个人平台“Rachel遇见中国”,开始通过视频分享故事。
在北京,瑞秋探索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她在什刹海冰面骑行,在庙会感受春节氛围,在钟鼓楼下练习绸缎舞,当然还有品尝地道的北京烤鸭。2022年央视春晚和2025年元宵晚会都曾留下瑞秋的身影。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北京,瑞秋遇到了人生伴侣,她和爱人在长城拍摄了婚纱照,定格了这份跨越文化的浪漫。
在北京生活了七年,瑞秋有着特别的感受。“北京是座兼容并蓄的城市,汇聚了商界精英、媒体人、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多元群体。北京给予追梦人无限可能。”最让瑞秋难忘的是2021年在“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视频大赛中,她的作品荣获季军,2024年,她荣获《That's Beijing》年度社交媒体影响力人物。瑞秋说:“这些经历印证了北京能让创造力、进取心和热忱绽放异彩。”
瑞秋向全球青年人才发出邀约:若你向往一个能培育成长、蕴藏机遇、充满归属感的城市,北京正是理想之选。这是一个激励你去连接、去创造、去成为更大事业一分子的城市。

CGTN美籍主持人兼编辑瑞秋。主办方供图
陈建宇
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
北京有让技术落地生根的土壤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说,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我常想,北京的包容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者,将不同背景的人才汇聚成创新的洪流。”
刚回国不久,陈建宇和他的团队日复一日地干着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让机器人从图纸上站起来。当机器人“小星”第一次在雪地里摇摇晃晃迈出三步时,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欢呼。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北京有更温暖的东西——这就是让技术落地生根的土壤。这种土壤来自哪里?陈建宇说,它是中关村创业大街飘着咖啡香的政策扶持,是清华、北大实验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是投资人敢押注未来的眼光。
“创业就像机器人学走路,摔跤是常态,站起来才是本事。北京教会我的,不是害怕失败,而是用北方人的豪爽去拥抱试错的痛快。让我们继续在这座城市,用技术的齿轮咬合未来的星辰大海。”陈建宇说。

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主办方供图
李政
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李政:
北京赋予每个坚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机会
李政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2018年秋,18岁的他第一次站在清华二校门前,觉得一座座雄伟的教学楼便是知识殿堂的象征。“直到开学典礼上,老院士用颤巍巍又坚韧有力的话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从此镌刻在李政笔记本的扉页上。
科研的启蒙远比想象的艰难。2022年寒冬,他数十次尝试改进电解液配方失败。元旦前夜,电池测试仪再次跳出异常数据。看着仪器的指示灯不断地闪烁,他的脑海中也充满着疑问:“科研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知何时,导师出现在李政身后,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说:“记住,在北京、在清华不怕失败,重要的是能够从失败中找到答案。”
近八年过去,李政在清华园的实验室里继续追寻着自己的科研梦想。他说:“北京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避开科研路上的沟壑,而是将学术论坛的智慧碰撞、随处可及的尖端设备、凌晨依然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都化作攀登的云梯。”当李政将亲手装配的电池用于无人机起飞的那一刻,他忽然懂得:北京赋予每个坚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机会。在这里,失败与突破都是成长的刻度,每一位奋斗者都将在国家需要的坐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李政。主办方供图
关注
支持留学回国人才扎根北京、圆梦北京
论坛上,北京市有关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留学回国人才在京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全链条提出13条23项措施,全力支持留学回国人才扎根北京、圆梦北京。
大力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在京发展
《措施》提出,试点建设“留学人员实习见习基地”,提供实习见习岗位以及留学回国人才引进、工作居住证办理、见习补贴等保障。支持建设优秀留学人员创业园,给予资金和工作居住证指标单列支持。
《措施》明确,对毕业于世界大学排名前列国(境)外高校的理工医类硕士,以及在国(境)内取得博士学位,到国(境)外从事理工医相关领域博士后研究或访学的人员,优先予以引进。
《措施》规定,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北京市统一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可享受企业吸纳类、技能培训类、就业见习类、创业扶持类等政策支持,定期发布招聘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留学回国人才落地发展。
《措施》提出,每年遴选一批高层次留学人才、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创办企业分别给予资金支持,为留学回国人才创办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创业担保贷款,提供低成本高品质创新空间等。
《措施》明确,为留学回国人才在居住、出入境便利、集体户落户和档案存放、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保障。
嘉宾共议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
本届论坛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是北京市重要的国际青年人才交流平台和重大政策举措发布平台。
论坛上,人社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围绕国际人才政策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引进、综合服务和宣传报道等5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国际人才服务新模式。现场还启动了第14届“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发布了《2025全球青年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在主旨演讲、“AI+TALK”环节,中外科学家、科创企业代表等围绕“人才交流合作推动全球伙伴关系”“科技创新促进青年发展”“AI+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话题,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共议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共促国际合作新机遇。
北京市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
一、加强留学回国人才发展平台建设
试点建设“留学人员实习见习基地”,搭建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对接平台,提供实习见习岗位以及留学回国人才落户、工作居住证办理、见习补贴等保障。支持建设优秀留学人员创业园,给予资金和工作居住证指标单列支持。
二、加强留学回国人才培养支持
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中,加大对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留学回国人才倾斜力度。举办“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高级研修班”“留学回国人才成长营”等,提高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留学人员参与等水平。
三、加大留学回国人才引进力度
北京市用人主体中,毕业于世界大学排名前列国(境)外高校的理工医类硕士及以上全职工作留学回国人才,在国(境)外学习满一年以上且首次回国三年内的,优先引进落户。属于本市重点产业领域的,毕业高校世界排名可适度放宽。对国(境)内取得博士学位,到国(境)外从事理工医相关领域博士后研究或访学一年以上,且首次回国三年内的留学回国人才,优先引进落户。上述引进留学回国人才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落户。
四、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在京工作
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北京市统一就业促进政策体系,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企业吸纳类、技能培训类、就业见习类、创业扶持类等政策支持。依托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建设留学回国人才求职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招聘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扩大“海外英才北京行”等活动规模,帮助留学回国人才落地发展。
五、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发展
每年遴选一批高层次留学人才给予资金支持。支持企业依托“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项目”集聚培养留学回国人才,给予“资金+人才服务”综合支持。
六、给予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启动支持
每年遴选一批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创办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留学回国人才参加“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对获奖人才提供奖励资金和项目发展支持。
七、强化留学回国人才融资服务
对符合条件并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留学回国人才创办企业,按照不超过其贷款项目实际利率的一定比例给予贴息支持;在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过程中产生的评估费、担保费及其他新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综合成本费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才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金额低于一定额度的,原则上免除反担保措施。
八、支持留学回国人才职业发展
将留学回国人才持有的更多类别境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北京市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对应相应职称提供待遇保障。
九、提供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发展空间
鼓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用人单位招收外籍留学回国人才,推荐申报“国际博士后”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用好创业示范基地、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为留学回国人才提供低成本高品质创新空间,设置免费办公工位,减免物业管理费。
十、强化留学回国人才居住保障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留学回国人才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周转住房。对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才,由相关地区提供租购房补贴、人才公寓或人才保障性住房。
十一、提供集体户落户和档案专属服务
留学回国人才在京无产权房屋的,引进时可在聘用单位所在区级公共集体户落户,人事档案可转入聘用单位或单位委托存档的档案管理机构。
十二、优化出入境便利服务
已加入外籍的留学回国人才持有效签证入境,因正当合理事由需多次出入境的,可换发多次出入境签证证件。
十三、加强留学回国人才表彰激励
开展“首都人才奖”评选表彰,对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才给予激励。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