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刘富强 张亚娜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已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键所在。
湖南在公共卫生领域积极探索创新,率先踏上了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征程,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不少于300名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湖南公共卫生行业现状如何?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何特点?公共卫生行业人才供需还有哪些短板需要改进?记者就此做了一番探访。
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目前,湖南疾控机构编制总量超1.2万,主要担负全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等职责。
然而,面对全球大流行病等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持续挑战,构建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亟须提上日程。
所谓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具体说来,具备以下几点要素:精预防、知临床、会教学、能研究、善传播、懂管理。“在疫情和灾害面前,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不可或缺。目前我省现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三化’问题严峻,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表示。
在湖南省公共卫生人才中,能力结构单一化问题较为突出。从疾控人员角度来看,他们在临床诊疗经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在医疗机构,公卫医师的占比相对较低,使得医疗机构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时,专业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力量的空心化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专职公卫人员的缺口较大。同时,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公卫人员未接受系统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们缺乏现场调查、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
5年时间培养至少300名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
4月27日,湖南省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班。该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不少于300名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首批已录取了64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学员,开启了湖南省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新范式。
首批培养项目为期一年,分为基础班、提升班、精英班三个层级。学员中基层疾控部门占比较大,其次是各级医疗机构,培训采取全日制脱产教学模式。
“我是刚从其他部门调到疾控系统,这次学习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提升班学员、浏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余苏林表示,通过系统学习,自己将更熟悉疾控业务,对做好本职工作有很大帮助。
“多维度课程体系,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涵盖公共卫生理论知识、临床医学基础、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应用、卫生管理等多维度的课程体系。”李孝君介绍,学员不仅要深入学习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经典公共卫生课程,还要掌握基础的临床诊断技能,了解大数据分析在疫情监测、防控中的应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场景。
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实践,学员有大量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公共卫生项目中,如实地调研传染病流行情况、参与疫苗临床试验、协助分析公共卫生数据等。此外,实行“三导师制”培养,为每位学员配备公共卫生导师、临床导师、行政导师,帮助学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孝君表示,通过这种创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将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岗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为湖南公共卫生行业带来全方位改变。
未来之路,正视人才供需短板与改进策略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湖南在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且开创性的一步,但在人才供需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
从供给侧来看,虽然已经启动了创新培养项目,但目前培养规模相对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行业对大量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资源的紧张、师资队伍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速度。
从需求侧而言,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的岗位需求不断涌现,如应对生物安全威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等领域,对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因素,对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有专家建议,在培养环节,应加大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投入,扩大培养规模,鼓励更多高校参与到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来。针对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晋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