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雷波的云雾深处,一条银色轨道正改写着高山芦笋的“出山之路”,让“山货”变“俏货”的背后,是“电力+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是“村网共建”绘就的乡村振兴路。

五月的清晨,在雷波县汶水村高山芦笋田园综合体的标准化大棚内,“咔嚓”的收割声此起彼伏。

凉山州雷波县汶水村高山芦笋田园综合体种植基地负责人 夏新富:这批头茬笋每天10点前必须发车,不到24小时就能进北京、上海、深圳超市的货架。现在这些订单排到5天后,冷链车每天2班雷打不动,这些芦笋娇贵命,等不起。

作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定点帮扶村引进的重点项目,这片海拔1500米的土地,历经三年蜕变,已形成400亩高标准大棚、60亩生态采摘园的产业矩阵。今年205吨预期产量的背后,是众多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幸福账单,44岁的邓加凤就是受益者之一。

凉山州雷波县汶水村村民 邓加凤:以前我在外面打工,现在在芦笋基地采芦笋,每月3000元,离家近,还可以照顾娃娃。
曾经,陡峭山地让鲜笋运输陷入“生死时速”。基地70%大棚分布在45度以上斜坡,人工背运不仅耗时耗力,更让鲜度随分钟流逝。

凉山州雷波县汶水村高山芦笋田园综合体种植基地采笋组组长 韩尔体:以前我们采笋,三个人一组,每采到50斤就得停下来一筐一筐背到山下去,最远的大棚到冷库要爬(坡)1公里,背的时候晒太阳,(芦笋)水分流失,那时候我们就在想,要有个机器帮我们运就好了。

转机,来自于这条银色的轨道运输车。国网凉山雷波县供电公司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捐赠资金建设地轨运输系统,现在,轨道运输车已经投入使用,一次就能让300公斤的鲜笋直达转运中心。
凉山州雷波县汶水村高山芦笋田园综合体种植基地负责人 夏新富:现在单次运输量提升20倍,全程耗时压缩75%,品质损耗降至5%以内。
更令人振奋的是,雷波县供电公司同步实施的农网升级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雷波片区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0.39千米,新增配变26台,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9%。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雷波)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 王加朋:现在立体电网不仅能“呼吸”,预留了30%的可开放容量,还“长了眼睛”,为大棚里的信息采集设备提供了“动能”,为基地智慧农业提供了电力保障。
从小规模试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如今,雷波县现有设施芦笋种植基地1070亩,产值破千万元,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汶水村第一书记 赵玉佳:从山地轨道到冷链矩阵,从水肥一体到电商云仓,从党支部结对共建到乡村振兴资金的争取,电力赋能贯穿了我们雷波芦笋的全产业链。现在村里年轻人回流率同比提升15%,我认为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电流”。
随着轨道运输系统全面投运,雷波高山芦笋正加速“出山入市”。未来,雷波县供电公司将深化"电力+产业"融合模式,以更强的电力支撑,书写“云上笋乡”产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