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山脚下,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记忆深处,镌刻着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他叫凌东福,是荣炳盐资源区蒲圩村人,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今天,他将为我们讲述幼时便知的同乡人凌海波领导当地军民英勇抗粮反“清乡”,并在险境中智退日伪军的历史故事。
日前,记者见到凌东福时,他正给荣炳盐资源区的青年干部们讲述着反“清乡”抗战故事。凌老介绍说,1943年3月,日伪军宣布对镇江地区全面实施“清乡”,将茅东县列为重点“清乡”区域。他们妄图通过修建绵延的竹篱笆封锁线、增设据点、派遣特务等卑劣手段,分割、瓦解地方抗日力量,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并强征粮草,用于日军侵略战争补给。

荣炳盐资源区蒲圩村村民凌东福回忆,日伪军曾强行砍伐沿路毛竹并搭建篱笆,用以封锁通往句容、溧水等地的道路,严禁百姓随意通行。他们在封锁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门,百姓必须从门洞经过,若有人破坏篱笆或未从指定门洞通行,远处炮楼上的日伪军便会直接开枪射杀。

面对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时任茅东县县长的凌海波,率领县区武装和广大民众,在封锁区内秘密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组织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开展了抗粮反“清乡”斗争。在茅东县的抗粮反“清乡”斗争中,铲除汉奸伪政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汉奸石仲英为虎作伥,死心塌地为日军效劳,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短枪队队员在接到除掉石仲英的任务后,多次对其进行秘密侦查,并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最终,趁着石仲英赌博时放松警惕,果断出击,成功将这个罪大恶极的汉奸击毙,为茅东人民除了一大害,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荣炳盐资源区蒲圩村村民凌东福回忆称,当时茅山根据地的短枪队一共歼灭了周边27名特务,致使荣炳一带的日伪军根据地基本瓦解。
这些英勇无畏的斗争,不仅直接粉碎了日伪军精心策划的“清乡”计划,打破了其分割、封锁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也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它巩固和发展了茅山地区抗日民主政权,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