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桂林市科技创新领域传来重磅消息——桂林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组建完成,即将成立。这一由市人民政府牵头,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等院所,以及市直相关部门、企业等共计23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科技创新协作组织,不仅是桂林市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标志着桂林在整合高校院所资源、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持续深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如何让更多有价值的科研
成果不再“沉睡”,而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桂林市一直在努力探索实践,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创新资源整合与协同攻关、成果转化机制与渠道建设、产业创新生态培育、政策协同与环境优化,这是联盟的四大任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联盟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桂林重点产业,通过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成果对接会、共建中试基地等方式,推动技术、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直击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努力将桂林打造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标杆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联盟成立的背后,是桂林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持续深耕。2024年,桂林市已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统筹高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专班推动下,桂林组织企业申领成果转化后补助经费,拟安排经费2800余万元对22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奖补;新获批2个自治区级中试研究基地,总数达10家,位列全区第二;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获批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亿元,实现倍增;荣获2023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45项,创历史新高。这些成果为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凸显了桂林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强劲势头。
高校科研院所云集
成果转化的先锋与支柱
联盟成员中的高校科研院所均是桂林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成果转化成效已成为桂林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西师范大学通过完善奖励政策、搭建重点实验室合作平台,近两年签订横向项目249项,金额4931.54万元,完成成果转化155项,金额998.22万元。例如,“金属有机金(III)配合物”专利以200万元转让给桂林企业,“双载荷ADC药物偶联平台技术”以300万元落地本地药企,直接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效益增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成果转化收益的99%奖励给团队,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学校还搭建了集管理、服务、运营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一院一市”产学研合作模式,近三年新增科研项目1145项,到位金额达5亿元,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额近2亿元。同时,学校构建了概念验证、中试研究、产业孵化的服务链,培育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地方产业新增产值160余亿元。
桂林理工大学着重科研与转化并重的“双轮模式”。2024年,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全校到位科技经费2.29亿元,同时实现“五技”合同金额4405.6万元,转化成果204项。目前,学校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破“四唯”立新标,逐步引导科技创新产出方向,强化由“量”向“质”转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桂林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不仅高校云集,科研院所资源也相当丰富,成广西创新突破的高地。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其人造金刚石绳锯组锯机占据国内80%市场,出口率超50%;在生态环保领域,承担漓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推动绿色技术应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则在电工电子领域实现突破,2023年建成国内首条1.6米幅宽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成果转化收入达6527.4万元。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更在航空轮胎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研发民用飞机配套的轮胎成功商用并试飞取证,建成国内唯一航空轮胎数字化智能工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在光通信领域成果丰硕,累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1项、科技成果转化15项,实现收入超15亿元,而且研究所将进一步推动产品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国家和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大举措推动转化能级跃升
打造区域创新标杆
在联盟组建中,桂林市同步规划了科技成果转化“路线图”,以三大核心举措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效能转化。
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桂林将推行“成果转化清单制”,建立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组织专题对接会、产业技术研讨会等活动,推动高校院所的专利、技术成果以“集群式”模式在本地企业落地。例如,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将聚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成果,与本地电子企业开展定向合作,实现技术供需的精准匹配。
深化市政府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重点推动两大高校与三大园区(高新区、经开区、苏桥园)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园、产教基地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建设“花江智慧谷”,打造集研发、孵化、产业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桂林理工大学则在高新区、经开区布局大学科技园,加速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
强化市场在技术转移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解决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问题。同时,持续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完善从成果评估、交易到落地的全链条服务。目标是到2025年底,新增省级中试基地2—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
“桂林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组建,不仅是本地创新资源的‘整合器’,更是产学研协同机制的‘试验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联盟将以“需求导向、项目牵引、协同创新、利益共享”为原则,探索渠道畅通、转化高效、支撑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新机制,加快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进典范。
各成员单位纷纷表示,将通过联盟平台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推动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与桂林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可复制的成果转化模式,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