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脚步丈量沿边热土!2025“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走进河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10:19:00    

7月16日至18日,“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2025“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走进河口,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来自复旦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红河学院等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与云南网记者一道,以专业的新闻视角深入河口城乡,用笔触和镜头丈量这片沿边开放热土的强劲脉动。


学员们合影


在为期三天的深度实践中,这支年轻的队伍足迹遍布河口县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在瑶山乡盘王小镇,学员们先后参观了盘王广场、盘王殿、瑶族陈列馆等,现场观看了瑶绣技艺,系统了解了瑶族迁徙史、民俗文化及非遗传承脉络。在三公主瑶药营地,学员们聚焦特色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探寻传统瑶药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振兴之路。在南溪镇坝吉五队,学员们听取了联防员守边护边的动人故事,见证了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边疆村寨幸福变迁图景。


学员们认真聆听讲解


深圳大学学生

胡晓莉

“在去盘王小镇之前,我以为那里会和很多乡村一样,没多少年轻人留在当地,到三公主瑶药营地和瑶绣的工厂车间实地探访之后,发现情况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在那里,村民们不需要外出打工,直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这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

黄钦

“今天前往乡镇的山路有很多弯道,但沿途所见的景象很让人振奋,成片的香蕉林、菠萝田、芒果园,还有蓬勃发展的瑶药基地,这些都是当地引以为豪的特色产业。在与村民、村干部的深入交流后,我感觉‘山路十八弯,弯弯都是幸福’,这是乡村振兴的成果,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改造艰苦环境的魄力和勇气。这几天的实践经历,让我更加确信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人不可或缺的能力,今后我也会不断去学习、锻炼。”


沿边开发开放发展的成果也是此次活动的重点议题。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学员们参观了河口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暨沿边开放30周年成就展展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串串翔实的数据,生动勾勒出这座边境小城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蜕变;在繁忙的河口公路口岸南溪河联检大楼,科技赋能的“无感通关”,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通关便利化改革带来的效率跃升,以及边境口岸在科技加持下焕发出的现代化活力。


学员们参观河口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暨沿边开放30周年成就展展馆


随后,学员们步入庄严肃穆的同盟会河口起义纪念馆,驻足于沉淀时光的1903河口站,斑驳的站台与泛黄的史料,为“重走联大路”的精神传承提供了厚重而深刻的历史注脚。在国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师生们详细了解了这里如何以“国门” 为特色,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特别是在促进中越边民文化交融、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培育文明新风尚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学员们进行现场采访拍摄


每到一处,实训营的学员们便迅速投入工作状态。他们认真聆听讲解,飞速记录要点,并围绕沿边开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口岸经济等核心议题,与当地负责人、产业带头人、村民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挖掘鲜活素材和动人故事。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刚写就的初稿,相机里存满了带着温度的影像,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正迅速转化为讲好河口故事、展现边疆发展的生动报道。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毛志荣

“我们希望学生们通过此次活动,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一线,在实际走访中读懂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在火热的新闻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有温度、有力量的青年声音。”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发起主办。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西南联大建校87周年。此次活动以“重走联大路,续写强国梦”为主题,旨在通过“走基层、知民情、懂民意、强本领”一线新闻实践,以年轻态、轻量化的形式,推出一批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符合新媒体平台“爆款”思路的联大作品,用“四力”丈量云岭大地,以青年之声诠释传媒担当。


云南网记者

刘阳明

“作为滇越铁路中国段的最后一站,河口站是1938年西南联大师生从海路转陆路入滇的关键节点,承载着抗战时期教育火种南迁的历史记忆。此外,河口作为中越两国重要的边境枢纽,也是云南省沿边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所以我们把其中一个站点设在了河口,期待与怀揣新闻理想、富有专业力量的师生及媒体同仁一道,将河口蓬勃的发展实践生动呈现出来。”


此次实训营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实践,青年学子们沿着西南联大的精神脉络深入祖国西南边陲,以专业的视角和实践,描摹着河口沿边开放与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口岸经济的活力脉动与民族团结的奋进故事,正通过年轻一代的独特视角,传播得更加深远。



图/文:李艳伟 陶赛男

通讯员:李楠 郭新凤 赵国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