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虽然传统地缘政治因素等制约条件依然存在,但中国已然迎来主动塑造周边环境、全方位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契机。
中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陆上和海上邻国超过20个,是全球大国中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短期来看,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国内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从中长期来看,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对于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以亲诚惠容理念为核心,周边被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地位。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其实践都是从周边国家开始。这也进一步彰显了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特殊地位。
当前,我国同周边的关系处于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古代,我国与周边有着友好交往历史,物质文化交流与精神文化交流交相辉映。进入近代,许多周边国家或地区沦为殖民地,中国的周边交往逐渐遭到破坏,甚至陷于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全新外交关系,周边外交逐渐改善,但也因历史原因历经波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迎来高潮。我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成为18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周边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联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正当其时。
同时,我国同周边关系也已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洲的崛起更是引人注目。2024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经济体量的崛起使得“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在迅速上升。中国同周边交往过程中总结的理念和经验,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可以说,中国的周边外交早已超越了原本的地理界限,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我国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十分牢固。一方面,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理念方针,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等,已成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同周边构建了双边、多边以及各领域合作的复合命运共同体模式,并已开始打造巩固战略互信、深化发展融合、维护地区稳定、扩大交往交流的政治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而在上述基础上,继续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发力:
首先,进一步推动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我国与周边陆海相连、唇齿相依,面对危机需要同舟共济。不论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近期发生的缅甸地震,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国家的民众接受这一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的周边外交才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中国与周边关系才能实现长久、积极的发展。
其次,扩大同周边的各领域合作范围,加大合作力度,以加快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政治安全上,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破解跨境执法合作等难题,推动政治安全深度合作;在经济发展上,在产业链、价值链等方面加强深度融合,打造日益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社会人文方面,深化教育、文化、旅游、青年、体育、媒体、地方等交流,推动民心相通,打造更多具有长远社会效益的社会人文交流品牌项目。
总而言之,面对新形势,更加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短期破局之举,而且也是中长期战略之道。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更加积极主动地弘扬这一重要理念,团结周边各方,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大家园。(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