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食品消费增长依然强劲、食品工业压力中坚韧前行的大背景下,我国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呈现微增长态势。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食品添加剂分会对20家全国规模以上咸味香精调味料企业的统计,2024年20家企业总产量同比增长18%左右;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3%。为梳理行业面临的问题,展望行业未来发展,每年春天,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都会迎来一场“春天的聚会”。4月3日,CIFST食品添加剂分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2025年行业研讨会。来自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的专家及企业代表畅谈发展体会,展望未来前景,探讨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行业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五大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表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的相继发布,对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十分利好。下一步,行业要抓住机遇,向更好、更强发展,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产业作出贡献。他表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这一行业中,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出海发展。此外,他表示,来过晨光生物集团(以下简称“晨光生物”)很多次,每一次都有新体会。作为植物提取物领军企业,晨光生物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在创新方面,企业走出了好路子,技术成果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出海方面,工厂不但建到了赞比亚、印度,还建到了美国。未来,企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不但是植物提取物的标杆,也将成为保健食品生产领域的优秀企业。
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在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依靠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晨光生物作为行业代表企业之一,在各位专家及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同样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为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卢庆国介绍,在发展中,公司依托基础优势,依靠研发团队,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三步走”研发模式,发展到实验室小试、小中试、大中试、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的“五步走”模式,先后开发出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提取物和精油等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他透露,晨光生物正在建设研发中心、中试中心、检测中心。依托这3个中心,公司将开发更多植物提取品种和营养健康成分的相关产品,把食品添加和营养健康成分相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CIFST食品添加剂分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了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顾了分会2024年工作,并对2025年工作规划进行了介绍。据介绍,我国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面临三大机遇:一是消费场景和需求日益细分;二是“菜谱式复合调味料”成为新增长点;三是风味提升带来的情绪价值将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同时行业也面临五大挑战:一是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大;二是创新迭代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三是餐饮端利润空间被挤压;四是消费端市场环境低迷;五是行业舆情风险仍然存在。
据介绍,2024年,CIFST食品添加剂分会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工作,在促进产业创新,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开展公众科普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今年,分会工作将围绕强化科技创新、构建行业“加减乘除”解决方案、加强标准法规建设、推进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4个方面展开。
加强科技引领科普宣传
如何让人工智能(AI)从以往的辅助手段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国家标准相继发布,对行业有何影响?
CIFST食品添加剂分会主任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赵黎明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的报告中指出,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实现了生产系统的智能化自主决策、预测性维护和全面优化,推动了包括生物制造在内的多个重要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全面转型。当下,人工智能展现出的多模态数据整合与深度分析能力已足以驱动生物制造关键环节的系统性突破。展望未来,AI技术将推动生物制造科学研究在蛋白质设计、智能自动化平台及跨学科融合中实现突破,依赖开放协作与数据共享加速创新。
CIFST食品添加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室主任张俭波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新标准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标准内容的更新既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如何化解清洁标签带来的压力、如何应对自媒体等问题,是行业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另有专家表示,在新标准中,营养强化剂的回归也是大势所趋,建议企业在健康功能研究方面有所加强。河北省天然色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齐立军通过案例分享了如何用应用创新促进辣椒提取物产业发展。他表示,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面对新需求,企业需要用技术做支撑,建立应用创新技术体系,明确应用研究、营养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大创新方向。
食品添加剂从“躲不开”到“离不开”,为什么有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有看法?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特聘教授肖作兵说,因为有的产品天然感不强。希望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用前端需求,引领高校的基础研究,这也有益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多位专家表示,要加强科普,合力推动正面宣传。作为高校,希望在科技创新、服务、科普上做更多工作。“科普,不仅要面向大众,也要面向行业。把食品产业的科技宣传出去。”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腾飞的翅膀。如何加强食品添加剂科普,值得行业共同努力。”
有企业负责人指出,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实现“并跑”,需要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思考行业能为食品工业带来怎样的价值。当前,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期,行业需要“抱团”发展,整合优势,要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产品。
有企业负责人指出,随着人们营养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功能性配料大有可为。此外,从香辛料市场来看,天然产品的需求还在增长,风味配料的天然化趋势不会变。复合制粉、提取是行业发展的重点。
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何满足消费者“既要还要”的需求,需多加思考。行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品升级、降本增效。他建议,分会要发挥“放大镜”作用,加强科技引领、科普宣传;企业要发挥“显微镜”作用,自查企业内部。
“做市场,不是开发什么,而是要找寻消费者需求什么。要结合地域性,强化风味应用和开发。”有企业负责人表示,面对餐饮业的广阔市场,调味料“食材化”为行业打开了无限的空间。此外,出海也是企业发展的一条路径。
推动行业从“量变”走向“质变”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赴晨光生物集团进行了参观和交流。一走进公司研发中心的大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证书铺满了整面展示墙,在展览大厅,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提取物和精油、天然甜味剂等产品琳琅满目。在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实验。据了解,研发中心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业内首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研发、检测、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技术创新系统,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约占公司销售收入的5%。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在做总结发言中表示,从晨光生物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企业只要坚持深耕下去,不知不觉间就会实现梦想。当下,食品配料企业应做战略性思考——一是思考如何在变的当下,做到企业发展不变。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应该从宣传“零添加”,到“有什么”,即有功能物质、有营养健康功能。要拿出科学数据为产品说话。二是做好科普与安全工作。对于食品安全,有三道防线,即道德、法规、标准。对于科普,则要未雨绸缪。三是加强标准建设。企业要早做计划,要有科技成果的阶梯,这样的企业才会在科技创新的大浪淘沙中勇立潮头。
(王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