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干春松(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文风问题看似只是在讨论文辞之优美、顺畅、简明与否,实质并非如此。文风决定于内容,是言之有物还是玩弄辞藻,泾渭分明。
在人们聚焦的文风问题中,其中一个是一些地方在宣传党的政策、解释政府的决策时语言风格枯燥,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党的政策和政府的决策,要让人民群众能理解并接受,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各类讲话、解读和文件的用语要准确、平实。适当加入典故,也要以帮助为主,而不要喧宾夺主。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的文风堪称典范。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区分了“本本”和“本本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这里的“本本”和“本本主义”既形象又充满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所以能指导中国革命,并非因为马克思是“先哲”,若是只会寻章摘句,就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而一些干部缺乏学习,调查不够,对国际局势缺乏认知,也不愿意下功夫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仅满足于上传下达。这样,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本本主义化”,甚至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变成了“照本宣科”。有的美其名曰“下基层”,却是前呼后拥,离群众实际生活很远,将“调查研究”本身也“本本主义化”了。这样的干部,脱离了别人代写的稿件,就不会说话,对群众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只会背诵政策。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讽刺这样的人:“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就不会将政策和指示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只会空话满天飞。“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讽刺,是何等生动、贴切!
所以,文风问题,说到底是作风问题,因为缺乏对基层一手材料的掌握,政策就难以转化为具体的措施,讲起话来,就只能含糊其词,蒙混过关。“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引申到文风问题,我们可以说:没有调查,就不会有好的文风。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5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