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请假14天……”“批!”
前不久,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收到一份特殊的请假申请。这份14天的超长假期申请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任燚,后面附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管理中心的函。这份“生命特批假”申请的背后,是任燚于今年4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广东省第230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故事。

任燚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4年11月,一通电话改变了任燚的生活节奏。这通来自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电话,告知他配型成功,意味着他将能够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儿带来生命的希望。“没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配型成功的几率本来就非常低。自己能够被‘选中’,当时就觉得是一个奇迹。”任燚回忆道。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立刻决定要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然而,捐献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涉及一系列的体检与检查,捐献的过程中也需要承受一定的身体负担。在备战研究生考试的紧张时刻,任燚也面临着时间与学业的压力。“捐献要占用不少时间,但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知道,救人的事耽误不得。”他说。

任燚接受捐献前检查 “家里人一开始是非常反对的。”任燚坦言,家人的传统观念让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捐献行为,甚至连普通的献血也并不鼓励。因此,在接到初筛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没有立刻告诉父母,而是默默地准备好了一切,直到捐献前才决定向家里透露。
他的母亲从上海赶到广州,陪伴他度过捐献的整个过程。尽管心里依然不放心,但看到儿子做出的决定,她渐渐理解了这个举动的重要性。“父母虽然担心,但他们最终还是支持了我。”
整个捐献过程,任燚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除了学校的老师与同学在捐献前后提供关心和帮助,捐献者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医生也为他的捐献提供了充分的配合。“我一开始担心自己可能会影响到备考,没想到他们完全尊重我的时间安排,尽可能安排在我最合适的时间。”任燚感慨道。
捐献当日,任燚的胳膊上留下了针孔,但却充满了欣慰与期望。“希望我的捐献能够帮助一个孩子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他笑着说。尽管他无法知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最终是否能够治愈患者,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的这次捐献,至少能为对方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任燚获颁荣誉证书 “捐献的过程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复杂。”任燚回忆道,“除了提前四五天注射的动员剂导致了腰酸背痛和轻微发热的副作用,其他过程几乎没有什么感觉。血液被分离机抽取,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输回体内,总共自身损失的血量可能还不到400毫升,甚至都不到一次献血的总量。”
经过数月的前期准备和捐献,任燚成为了广东省第230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提到,如今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仍然存在不少误解,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家对此的了解更多几分,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
几个月后,任燚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即将踏上新的医学征程。“未来,我将在医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我的知识与爱心守护生命。”他充满信心地说。
文|记者 李可欣 通讯员 华轩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