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树长歌 | 窑洞上的哨兵:一棵千年古橿与它的红色使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1:08:00    

八十年前的豫西战场,炮火曾烧红天际。

有棵树立在硝烟里,看灰布军装碾过泥泞,听誓言混着枪响炸开。枝桠勾过染血衣角,那抹红便长进了树心。

风穿八十年,槐花落在青石板上。才懂皲裂的树皮是没写完的信,在村口、墙根守着快被淡忘的名字。

我们走向这些树,不是寻传奇,只想听具体的人:揣家书冲锋的少年,分干粮的战友,藏伤员的树洞。摸一摸树纹里的心跳——最该记取的从不是铅字,是把黑暗挡在身前的人,是他们用命换来的每个花香清晨。

此刻站在“红”树下,正要启程。一起跟着树的指引,去遇见那些不该被忘的故事。

谨以此系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500岁的古橿树依然郁郁葱葱,它的叶片由绿转红时,山雨便要来了——就像80年前它为抗日战士“预警”敌情一样灵验。

在河南荥阳环翠峪深处,一棵千年古橿屹立在三口窑洞之上,树冠如巨伞张开,枝叶茂盛,仿佛要为脚下的土地撑起一片永恒的天空。

△三坟抗日后方医院旧址纪念馆

树下,62岁的王焕珍拿着扫帚,轻轻清扫着落下的枝叶。她是慎家的儿媳,自从公公慎天才老人去世后,她和丈夫便接过了守护这棵古树和这段历史的责任。

“公公在世时,天天坐在树下给来访的人讲故事。”在1944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公公才15岁,就在这棵树上为八路军放哨。王焕珍眼中闪着泪光,“现在该由我们来讲了。”

△慎天才老人旧时采访资料

千年守护:树与窑的共生

古橿树下,三口窑洞已经历经400年风雨。王焕珍的丈夫是慎家的二儿子,如今夫妇俩仍在这座院子里生活,守护着这份特殊的历史遗产。

“公公常说,他的爷爷迁来时就有这棵树了。”王焕珍指着窑洞说道,慎家的祖先从洪洞县迁来此地时,特意选择了在这棵大树下开凿窑洞。

△古树与窑洞共生共存

1500年的大树守护着400年的窑洞,宛如一位长者守护着自己的子孙。夏日,树荫为院落送来清凉;冬日,又为窑洞抵挡寒风。环翠峪景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马营君道出了古树与窑洞奇妙的共生关系。

“窑洞是一种古老的住宅形式,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冬暖夏凉。对于窑洞上的古橿树来说,窑洞的开凿是一场生存挑战。窑洞上方的土层不足两米,古树的树根遭到破坏,加上前方位置被挖空,树根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肆意生长。”

马营君说,这棵顽强的古树调整了自己的生长方向,将根系转向后方有土层和养分的地方。如今,窑洞的前面和内部都看不到树根长出,而老树依然郁郁葱葱,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树下窑洞

烽火岁月:古树下的生命

1944年,抗日的烽火燃至中原。皮定均司令员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来到荥阳环翠峪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公公那时才15岁,”王焕珍讲述着从老人那里听来的故事,“部队首长看中了我们家窑洞,说这里有大树作掩护,适合做医院。”

于是,慎家的窑洞成为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第二卫生所。年轻的慎天才当上了儿童团长,负责爬上古树放哨。

“公公说,站在树杈上,能望见十里外的动静。”王焕珍指着树上一个分叉处,“发现敌情,他就大喊‘敌人来扫荡了’,然后大家赶紧转移伤员。”

△三坟抗日后方医院旧址纪念馆

马营君接过话茬讲起了那段暖人的旧事。窑洞作卫生所,乡亲们腾出土坯房当病房,长凳架起木板就是病床。菜不够,村民们就去卧龙台薅野韭菜炒香了给伤员解馋。闲时战士帮着担粪收麦,老乡生病就往卫生所跑,所里缺啥众人抢着送。部队开打,独轮车在枪林弹雨里穿梭,乡亲们运伤员从不含糊。

正如当年的记者所写:“枪声起,老乡成了兵。军民肉连肉、心贴心,拧成绳跟敌人干。”

长凳边药香混麦香,早把“军民”熬成碗你我相融的热汤。

△窑洞内部环境

自然奇迹:会预报天气的神树

这棵古橿树不仅为抗日战士提供庇护,还有着预测天气的神奇能力。当地村民依据它判断天气,“树叶由绿变红,就是要下雨了,我们就安排农活,这是祖辈传下来的。”

“其实这一神奇现象是有着科学依据的”。马营君解释说,古橿树的叶子富含叶绿素和花青素,两者彼此消长,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当天气长期干旱时,叶片就会由翠绿变成暗红;雨过天晴之后,便又变为绿色。

△生长茂盛的古树

除了叶子,树的果实也是一种天气信号。越干旱结的果实就越多。橿树会结出一种圆形的褐色果实,叫做橡子,富含淀粉,可以食用。王焕珍说,“以往这棵橿子树也就结十几斤的果子,那时中原大旱,这棵树竟然结出了七八十斤橡子,救了不少人的命。树也有情啊!”

在那困难岁月,这棵千年古橿树似乎感知到了家乡人民的苦难,迸发出全部的生命力,用丰硕的果实帮助人们度过难关。

△茂盛的枝叶

薪火相传:红色记忆的新守护

如今的环翠峪,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6年,八路军后方医院被郑州团市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成为各机关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每年有上万名党员、团员前来参观学习。

△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

“以前是公公在这里讲解,现在轮到我了。”王焕珍整理着院落的陈列品,“虽然讲得没他好,但每一个故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她最常讲的是皮定均将军的故事,还有“扎根人民、拒腐不变”的古橿精神。

“去年有个抗战老兵的后代来这里,抱着树哭得说不出话。”王焕珍说,“那一刻,我更加理解了守护这份记忆的意义。”

△古树名木保护牌

不朽丰碑:古树精神的当代价值

古橿树是非常珍贵的树种,在古代被用来制造车轮、船舶,以及宫殿、庙宇。它的躯干严实,水、雾、风、虫无法侵蚀,不会腐烂干枯。即使树枝掉落泥土中,也不腐不烂,坚实如故。

正因为材质优良,橿树在古代被大量砍伐,以至于现存的橿树很少。环翠峪的这棵古橿树能够存活至今,堪称奇迹。

△古树下的院落

如今,环翠峪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90%的景点免收门票。游客可以来这里感受红色文化,也能欣赏自然风光。

当又一轮太阳升起,来到这里研学的少先队员们在树下聆听,仿佛能听到1944年的枪声、战士们的脚步声和古树叶沙沙作响的警报声。集结号的声音仍在树下回荡。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下一代手中。古橿树依然在那里,新叶年年焕发,由绿转红,再由红变绿。如同记忆生生不息,在这片英雄土地上循环往复。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张思沛

摄影 | 袁连贺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小辉

设计 | 张雪宁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荥阳市老促会/环翠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